作者: 魏建國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3-04-12 09:52
王沙灣位于鄆城縣城以東,距原縣城5000米,屬鄆州街道管轄。
據《王氏族譜》記載:明朝永樂二年(1404年),王氏始祖王友直從山東青州府臨朐縣大王莊遷此建村。因村西多沙土,所以取村名王沙灣。另據王氏子孫私下相傳,王沙灣村內有一座靈官殿,王氏遷居是因為始祖認為與道教的王靈官神同姓,希望后世子孫得到王靈官神的呵護,因此在這里建村。
清朝末年屬鄆城縣丁北里,1928年歸鄆城縣一區郭林鄉,1940年屬鄆城縣一區,1952年歸鄆城縣四區,1958年歸王集鄉,同年秋建王沙灣大隊,屬劉官屯公社,1978年劃歸丁廟公社。1984年初建王沙灣村民委員會,隸屬丁廟鄉。2001年2月6日鄉鎮合并隸屬鄆城鎮,2010年5月屬鄆州街道。
靈官殿是《水滸傳》第13回《赤發鬼醉臥靈官殿,晁天王認義東溪村》的故事發生地。
據傳,靈官殿始建于大唐,是為紀念治水英雄武探花王善所建。唐天復二年(902年)黃河決口,朝廷命王善率民治水,王善帶領大家九天九夜輪班筑堤,眼看大壩就要合龍,忽然洪峰又起,在危急關頭,王善帶頭跳入激流,組成人墻,擋住洪水。攔水壩“合龍”了,百姓得救了,王善卻被洪水吞噬。
王善是朝廷命官,為救百姓以身殉職。老百姓萬分感激,紛紛自動捐錢捐物,在鄆城城東王沙灣村興建廟宇,作為紀念。周圍百姓每逢初一、十五或新春佳節,便來這里祭奠。人們盼望他保佑平安,有求必應,遇難顯靈,從此稱王善為王靈官,廟宇取名為靈官殿。
《水滸傳》中記述:劉唐被人稱作“赤發鬼”,水滸好漢中排序第21位,上應天異星。有一天,劉唐探聽大名府將10萬生辰綱送給宰相蔡京祝壽,就要把消息報給東溪村保正(相當于村長)晁蓋。劉唐在尋找晁蓋的路上,醉臥在靈官殿的供桌上,被巡邏的鄆城縣衙步兵都頭雷橫抓獲,幸由晁蓋認劉唐為外甥,才化險為夷,由此引出“七星聚義東溪村”“黃泥岡智取生辰綱”,拉開了水滸好漢除暴安良、聚眾起義的帷幕。
民國二年(1913年)靈官殿重修,1950年被拆除。改革開放后,村民們又自發地募集資金,在靈官殿遺址進行了重建。新建的靈官殿不僅再現了當年的原貌,而且根據《水滸傳》的記述,增添了“劉唐醉臥靈官殿”的內容。
“劉唐醉臥靈官殿”確有此事,在老百姓中是這樣的傳說的:劉唐原是東平府都頭,李逵打死人后被官府捉拿歸案,東平府李孔目(孔目:宋朝一種官職)久仰李逵大名,有意開脫,定為誤傷人命。李逵以金環相送表示謝意,二人遂成摯友。不料,李孔目之妻蕭娥與人有奸,早有害夫之心,偷窺到二李的事情,便暗中告發。李孔目因此被定為死罪,秋后問斬。蕭娥恐夜長夢多,用重金買通劉唐,商定將李孔目害死獄中。正在這時,劉唐被派往汴京出差,路經靈官殿,天突降大雨,到晚上還未停息,劉唐只得夜宿香案之上。三更時,忽夢有神仙前來,責備他昧心害人,該遭天譴,小心萬箭穿心,劉唐驚醒。這時雨停雷歇,月光如水,照見座上神像正是剛剛所夢之人,連忙磕頭謝罪,發誓永不作惡。于是連夜趕回東平,潛入蕭娥臥室,殺了奸夫淫婦,放走李孔目,自己則找晁蓋,加入了水滸好漢之列。
相傳,宋江兵破臨安城,劉唐戰死城門下,一縷英魂飄回到王沙灣,來到靈官殿,輔佐王靈官世代保佑一方百姓。
1947年5月,劉伯承、鄧小平率大軍強渡黃河,首戰鄆城。接著指揮了羊山戰役。劉、鄧把指揮部設在靈官殿內,地圖就鋪在供桌上。國民黨軍隊偵測到此消息,欲打擊劉鄧為首的指揮部。于是,調集火力,重炮齊轟王沙灣,從早打到晚,結果僅僅3人受傷,當地百姓紛紛稱奇,以為是王靈官、劉唐2人顯靈。
現在的王沙灣,西鄰鄆城縣省級經濟開發區,依托區位優勢,大力發展民營經濟,創建中小微企業,人人有活干,個個能掙錢,成了遠近聞名的經濟強村和精神文明先進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