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酆鴻 張榮昌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3-04-12 09:52
曹縣民間娛樂活動歷史悠久,種類繁多,尤以“獅子舞”最為出名。
獅子舞分為南獅、北獅兩大派類。曹縣獅子舞屬于北獅,也稱文獅。獅子舞,曹縣人俗稱“玩獅子”“獅燈”“舞獅子”,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。表演一般至少需要十多人。獅子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,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;有時配一兩對小獅子,小獅戲弄大獅、大獅弄兒為樂,盡顯天倫。表演較為接近雜耍,配樂以鈸、鑼、鼓為主。獅子頭是用紙漿糊成的硬殼,涂以藍綠等顏色,重達二三十公斤;獅身用苘麻結成,染成綠色,造型精美,栩栩如生。
舞時一人頂頭,一人披獅皮、架尾,腳裹羊皮靴,為獅子四條腿。一人武士打扮,手持繡球。在鼓樂聲中,繡球一晃,意在引獅出洞。雄獅先出,出洞后伸腰、長身、理毛、洗臉,觀察動靜,繼雌獅引出,相依相伴,親吻、撓癢、磨鬢擦肩,活潑溫馴。接著,作奪球之戲,兩人在獅子的軀殼中形同一體,表現出許多美妙的體態動作。
配奏獅子的鼓樂牌子很多,隨著情節的變化而變化,借以制造氣氛;常用的有:老虎三出洞、三擠三啞、回頭望月、三搶高掛、雙手捧鐘、單手撞鐘、雙手擎鈴、更雞獨站、打一更、打二更、打三更、忌五更、到天明……
獅子舞分布曹縣莊寨鎮秦寨、韓集鎮酆家等鎮街,但以曹城街道北關獅子舞最為著名。俗語有“北關的年獅子,南關的叉,還有大石橋的好竹馬……”據縣志載:民國年間,北關村梁妞子(綽號)演技絕佳,曾用四十八張方桌,搭成高山巖洞,獅子追逐在高山巖穴間,竄縱跳躍,躥如履平地,動作敏捷,疾若閃電,極像獅子的勇猛靈活;有時雌獅又如變魔術般瞬間生下小獅子,并對小獅子撫摩舔毛,撓癢哺乳,繼之教以上山、下山、竄山、跳洞、撲食等各種技能。這種兇猛善斗的龐然大物,在勞動人民的創造下人性化了,不但不覺得她恐怖可怕,而且感到它馴良可愛了。
梁妞子后人、北關獅子舞第四代傳承人梁新立介紹,曹縣獅子舞起于明初,發展于清朝中葉,繁盛于清末梁氏遷到北關。他說先祖遷至曹縣北關,開店為生,是為梁家店。此時北關有農歷十月大會的習俗,為活躍大會氣氛,梁氏先祖組織成立了獅子舞,漸漸影響到周邊鄉鎮和周邊地區。北關獅子舞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,活動時間一般在春節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,新中國成立以后得以迅速發展,除春節娛玩和重要的節慶和慶典活動外,多次參加縣市民間藝術匯演并獲獎。
梁新立自幼習武,有深厚的武術功底,成年后開始學習獅子舞的表演與制作。他守正創新,在繼承祖父梁俊海、父親梁保生的獅子舞的基礎上,發展豐富了獅子舞的表演技巧,1997年,在曹縣參加迎香港回歸文藝匯演中,以高超的舞獅表演獲得好評。
進入新世紀,尤其是北關獅子舞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,面對自成一派、歷經百年的曹縣北關獅子舞,年逾古稀的梁新立開始物色傳承人,如今,劉大勇、郝保民、張廣英、孫丹丹等徒弟,在梁新立的悉心培養下,已擔負起獅子舞的表演與傳承…… 酆鴻 張榮昌